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学》2023年第11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扫描二维码

订购《历史学》




摘要





学术社会史的理论特质与实践路径罗检秋【摘   要】学术社会史根源于中国文化精神和推进学术史研究的内在需要,旨在超越学科畛域,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学术的衍生、传播和兴替。学术社会史采用实证方法,多维度地研究学术与社会之间的互缘、互动,重视学术史的民间脉络和变易性,将研究重心从学术的思想史、观念史转向社会史。研究学术衍生的家族环境,学者的交游、结社,尤其是学者的情感及心态史,仍然是学术社会史的重要实践路径。学术社会史显示了方法论自觉,裨益于拓展、深化学术史研究。【关 键 词】学术社会史;传统学术;精英研究;社会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3.4.65~76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史视野中的近代经学研究”(项目编号:19AZS013)的阶段性成果。



西欧“普世史”历史空间的形成汪丽红【摘   要】“四帝国说”是普世史的经典结构之一,建构了最早具有普世性质的历史空间。希罗多德最早以霸国更迭奠定了西方非“我”出发的世界历史模式,历经波利比乌斯基于罗马征服形成世界一体的时空感,奥罗修斯确立“天国察史”视角,最终到弗赖辛主教奥托完整建立四帝国更迭历史。上述史家在所在时代或多或少身处“边缘”,西方普世史在他们笔下历经历史与空间融合、神学介入产生超然视角,以及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交错互生,最终展开一个有意义的、自东向西直线前进的历史空间,同时也揭示了一条与古代中国“天下观”不同的世界认知和族群认识路径。【关 键 词】普世史;历史空间;四帝国【作者简介】汪丽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23.4.219~22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世纪文艺复兴与通史编纂中的‘世界主义’”(项目号:19BSS010)、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西方历史理论发展史”(项目号:22VLS016)的阶段性成果。



冲突下的暗合:论阮元与章学诚的学术交集屈  宁【摘   要】阮元与章学诚虽然学术风格迥异,亦无直接学术联系,但却不乏学术交集,主要表现为:阮元不仅阅读甚至选刻过《文史通义》,将其作为《国史儒林传稿》的重要史源,而且对清代浙东史学颇为关注,为浙东学人依次立传,与章学诚晚年撰写《浙东学术》的举动正相映照。在史学观念上,阮元提出必须借助历史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中体察史家之“命意”,亦与章氏“史意”说相发明。凡此种种暗合,根本上源于二人经史观的契合,尤其是对史学经世价值的高度重视。章学诚强调“六经皆史”,以史统经,阮元亦以史学为一切学问致用之前提,这一相似的史学情结及其所暗含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学术情怀,是阮元与清中叶其他有识学者理解和接受《文史通义》的重要前提,他们构成了《文史通义》最早的阅读群体。不过,阮元对理学思维的排斥,又决定了他对《文史通义》和浙东史学的认知是有限的,甚至是割裂的,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后者“重史”的观念和“经世”的旨趣,以及部分具体的历史编纂学主张和史传作品,至于章氏那套最为核心的主于逻辑推演和理论建构的偏形而上的“独断之学”,则较为排斥。这一思想局限,是乾嘉时期普遍重材料而轻理论的学风流弊的缩影,也是章学诚生前难以跻身主流学界的主要障碍。【关 键 词】阮元;章学诚;《文史通义》;《儒林传稿》【作者简介】屈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3.4.143~153



章学诚与《史籍考》编纂新论李金华【摘   要】《史籍考》作为一部大型史学目录著述,其编纂从发端至手稿最终毁殁,许多官员及士人参与其中。章学诚是《史籍考》编纂的最初提出者与设计者,署名周震荣的《上李观察书》对《史籍考》编纂内容与体例的陈述,乃是章学诚校雠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展现出章氏学术视野的高远及其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融通,对章学诚在《史籍考》编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作为《史籍考》编纂体例的总设计师,章学诚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该著,但在编纂该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不断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关 键 词】章学诚;《史籍考》;《上李观察书》【作者简介】李金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清代史学研究(天津300350)。

【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津),2023.4.183~19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A12788002)。



顾颉刚通史编纂中的中华民族意识王艳勤【摘   要】在20世纪的风云变幻中,顾颉刚撰述中国通史的努力,是诸多史家借由通史写作表达中华民族意识的一个缩影。五四时期,顾颉刚继承了晚清以来梁启超开创的“以民族为历史之主脑”的新史学传统及其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思考,在教科书编纂中给予民族问题“第一次粗略的注意”。“九一八”之后,顾颉刚萦绕心头的工作之一便是“为全中华民族编一部通史”,他理想中的中国通史因之在编纂目的、编纂体系与编纂策略上有着显见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后,顾颉刚发愿整理中国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为顾颉刚整理民族史料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现实依据。时移世易,顾颉刚始终坚持在统一国家的立场上认识中华民族及其历史形成,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前提书写中国通史,对我们今天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编纂中华民族史仍是可资借鉴的。【关 键 词】顾颉刚;中国通史;民族史;中华民族意识【作者简介】王艳勤,女,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民族研究》(京),2023.3.125~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华民族研究的学术系谱研究”(项目编号:21BMZ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顾颉刚及其“疑古史学”再释——试从父子情感的角度分析王晴佳【摘   要】顾颉刚在1920年代发动“古史辨”的讨论,引发学术界轩然大波之后,留下不少自传体的文字,详细解释自己的成长道路。顾氏出身苏州书香之家,自小受到祖辈、父辈的严格教育。但在其6万余字的《〈古史辨〉自序》中,他却很少提及其父顾柏年(号子虬)。相反,他的自述、日记、书信等材料揭示,他们父子之间在求学、婚姻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顾颉刚对其父亲抱有敬畏大于亲密的复杂情感,使得顾颉刚几次间接或直接地反抗父命。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对马丁·路德违背其父亲的意志,进而发动宗教改革的精神分析,颇有可比之处。1918年,顾颉刚妻子吴徵兰去世,他又奉父命于次年再婚等事情,促使他反省封建父权,在《新潮》发表《关于旧家庭的感想》的长文。1920年秋他自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一方面检讨古史的真伪,另一方面又与父亲产生激烈的冲突,最终使他在三年后与父亲分道扬镳。顾颉刚对其父的抗拒和反叛,为我们理解他之抨击古史的真伪,批判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情感分析的视角和情感史研究的实例。【关 键 词】顾颉刚(诵坤、阿双、顾诚吾);顾柏年(贞白、子虬);古史辨;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青年路德》;情感史【作者简介】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新泽西州 葛拉斯堡罗 08028-2235)。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23.5.69~82



作为方法的柯文——在学术前沿地带刷新中国史郭震旦【摘   要】在中国当代史学史上,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可谓是一部指标性著作,人们常常将该书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与三十年来中国学术对主体性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它似乎是对近三十年由政学两界推动的中国学术从整体上往更具“中国性”方向转型的预言。柯文漫长的学术生涯涉及“基督教与中国”“王韬”“中国史研究范式”“义和团”“勾践故事”等诸多课题,这些课题都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带有极强的方法论意识。他总是站在学术前沿,以崭新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来刷新中国历史研究,这让他的研究总是带有鲜明的实验属性。柯文的治学告诉我们,要永远追求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异质整合”,以形成新的更高的基础性知识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关 键 词】柯文;中国中心观;集体记忆;“局内人”;“局外人”【作者简介】郭震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山东 济南250199)。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8.117~12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